齐鲁壹点:湖上邮递员王少朋:大湖行小舟,他是老乡最盼的人

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 记者 李静 李岩松2020-12-30来源:齐鲁壹点

  王少朋今年又买了一条船,成了两条船的“船长”。

  他的两条船都不大,在广阔的南阳湖中,更显渺小,但在湖区34个行政村的老百姓眼里,王少朋和他的小船却不可替代。作为南阳镇一名湖上邮递员,13年来,他驾着小船穿行南阳湖上,走过了33万公里的水上邮路。

  2020年,“外面的世界”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,也打破了湖区百姓的平静生活。

即使穿两件棉袄,也抵挡不住开船时刺骨的寒风。

  “船长”和他的船

  南阳镇,位于微山湖北端的南阳湖中,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。镇里34个行政村的老百姓分散在湖中83个自然岛屿上,岛上人家或临河而居,或面湖而住,出门见水,以舟代步。“春天捕渔牧鸭,夏天打草下箔,秋天采莲摘菱,冬天砸凌起草”,仿佛世外桃源。这就是湖上邮递员王少朋的家乡,也是他工作的地方。

  2020年,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,打破了南阳镇的平静。疫情暴发后,很多快递停止工作,但是网购量增多带来的快递量增多,使得王少朋今年格外忙碌。他说:“2020年对我来说,感觉自己更加被需要,这也是说普通不普通,说平凡不平凡的一年。”

  王少朋今年37岁,古铜色皮肤,这是他干湖上邮递员的第13年个年头。由于南阳镇多岛屿,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交通出行不便,水上邮路成为唯一的投递方式。大家足不出户时,他却始终行驶在湖上,将湖区老百姓所需要的物资送过去。

  船,是王少朋的劳动工具,也是陪伴他最久的伙伴。冬天到了,每次停船靠岸时,他都多了一项工作,就是将发动机里的水放出来,以免上冻,再用被子仔仔细细地盖上。这个“老伙计”跟了他十年了,王少朋十分熟悉它的“脾性”。一旦忘记这个环节,冻坏发动机是要耽误行程的。“它年纪大了,经常维修,一年得有个几回。”

王少朋在检查大船上的柴油机。

  这条船之前发动机需要手摇,夏天还好,摇一次准能成功,但一到了冬天,没摇个几回肯定发动不起来。两年前,这条船改装成电启动,让王少朋减轻了体力劳动。每一次发动机轰隆轰隆响起来,就是他迎着朝阳从码头出发的时候。

  “老伙计”体型大,穿梭于莲叶间就显得笨重,船速在七八公里每小时,“相当于成年人一般的跑步速度”。为了提高配送速度,王少朋今年终于又买了一条小船。这条红色小船速度快一些,关键是体型小,驾驶起来轻便,但不如大船安全度高。为了不把“老伙计”放坏,他隔三差五轮流着开大船和小船。他说:“当船长挺酷的!”

湖上孤舟,记者采访邮政投递员王少朋。

  冬天最难熬

  早上八点半,南阳湖上托起太阳,湖面波光粼粼。王少朋背着绿色的邮差包,路过卖早点的、卖鲜鱼的,踩着青石板,穿过几条巷子来到码头。“一年当中,冬天最难熬,穿再厚都能冻透。今天天气已经算是很好了。要是遇到雨雪天、大风大雾,那就麻烦了。”此时,微山县气温3摄氏度,湖上温度要比这低好几度。

  邮件已经装上船,他又将电动车搬了上去。王少朋有一辆摩托车,一直是停放在码头的,方便在村子里配送快递。但因为摩托车没有牌照,现在他只好每天用船载着电动车一起出发。他收起船锚,穿上军大衣,戴上手套,开起发动机,船划出波纹,驶离码头。

  今天的任务同往常一样,从南阳码头出发,到他负责的岛外的丁楼、李桥、管闸、龚庄、柳沟、王苏白、建闸7个村落进行投递。一天光在湖上就要五六个小时,整个投递过程要七八个小时。在南阳支局,共三名投递员,共同承担着南阳镇的投递工作。王少朋负责的是投递环节最艰苦的一条路线,环境单调寂寞,工作时间长,交通工具繁琐,路线复杂。

手扶栏杆站在船尾开船,是王少朋经典的招牌动作。

  九点二十,王少朋开始减速,船摇摇晃晃地停靠在丁楼村。因为丁楼村、李桥村、管闸村三个村子相连,所以他就换乘电动车开始配送。虽然三村相连,但距离不近,配送完要将近两个小时。脚都冻得没有知觉,但路过管闸村时,看到一群白鹭他还是很开心。十一点半,继续赶路,到龚庄、柳沟、王苏白村投递。

  对于王少朋来说,最难熬的一段时间是从王苏白村到建闸村,这要在湖上漂整整一个多小时。一过晌午,天气就开始转凉,在船上不能活动,越坐越冷。风扫在脸上,他的脸已经冻得通红,擦了擦鼻涕,将帽子拉紧了一些,又点起了一支烟。漂在湖上没有消遣方式,他就看看风景自娱自乐,湖面的鱼鹰、路边的黄鼠狼、悠闲的鸭子、运煤的货船、捕鱼的人家,他总能发现一年四季里南阳湖上的不同趣味。

  湖区老百姓最盼的人

  南阳镇老百姓多傍河而住,生产方式也多以捕捞为主。近年来,王少朋负责投递的几个村子,年轻人多外出打工,村里多数为留守老人,文件类的快递配送起来就成了难题。“有时候有的电话都是空号,联系不上。”

  遇到这种情况,王少朋总免不了麻烦。在李桥村,王少朋要将一个保险单送到收件人手中。电话反复打了三遍都没有人接,他并没有慌乱,而是联系到村支书。好在村支书带他来到收件人父亲家,王少朋这才舒了口气,拿出笔让对方确认签收。“最好的办法,就是联系村支书,然后将快件送到收件人家人那里。实在不行,就要多跑几趟,想方设法,能不退就不退。”正是这股子轴劲儿,让他保持着投递零误差的记录,成为湖区老百姓最信任的人。

  龚奶奶今年64岁了,两个儿子常年在外打工,她留在老家照看孙子。王少朋刚走到院门口,龚奶奶就开始喊:“这么冷怎么过来啦,明星,你来送啥?”王少朋一脸腼腆地应了声,好像是棉袄。原来,“明星”是王少朋的小名,村里人从小看他长大,小名都叫顺嘴了。龚庄没有超市,龚奶奶所需要的柴米油盐经常是王少朋从镇上给捎过来,不仅是邮递员,还是“搬运工”。棉袄是龚奶奶的儿子给买的,接到手里,心里格外暖和。“明星打小吃苦耐劳,干这份工作不容易,有风有雨照样来。”她拉着王少朋上屋里喝口热水,王少朋却着急赶路,跟龚奶奶告别。

  龚庄有100多户,共450余人。龚庄的村支书文宜明讲到,“从我认识他这十几年,他一直从事这个工作,老百姓都喊他小名,就跟家里人一样,每天最盼着他来。”

结束投递后,王少朋还要返回单位,为第二天的快递报刊分类。

  我叫“明星”,我不是明星

  王少朋自2007年成为济宁市微山县邮政分公司南阳支局的邮递员,每天往返70多公里,一天五六个小时在湖上,13年来跑出了33万多公里的水上邮路。他为沿线7个村3500多名村民投递,成为湖区老百姓最信任的“湖上鸿雁”。在湖上的时间很熬人,日复一日,年年如此。“这份工作说简单不简单,说难也不算难,但要能吃苦,耐得住寂寞,沉得下心,来不得慢点松懈。”

  投递完邮件,王少朋觉得“如释重负”。返回的路上已经两点多了,王少朋这才拿出带的午饭。因为行船时间不固定,所以有时候要带着饭上船,将就着吃两口。今天王少朋的午饭就是馒头配上自己腌的咸菜。

  王少朋是土生土长的南阳镇人,在干邮递员之前,他也打过工,但没有出过远门。小时候看到邮递员骑着车子给考大学的孩子送大学录取通知书,便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。“咱就是感觉邮递员是个很光荣的事。虽然当时没想到是开船,以为就是跟玩一样。”后来开着船,每天去投递,他才真正找到了价值所在。“我最大的优势就是不怕苦,这活总得有人干。”

王少朋负责7个湖区村庄,一圈下来,需要7个小时。

  今年,王少朋获得了“全国邮政五星闪耀最佳投递员”“新冠疫情防控先锋”等荣誉。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“湖上邮递员”,他在快递行业里也已经是小有名头的明星,这个头衔像极了他的小名。“明星”这个新身份,在这个朴实的快递人身上却看不到半点痕迹。“现在就是激励着我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,咱不能辜负他们对咱的期望。”

  下午三点半,船驶回南阳码头。南阳古镇时光慢,静谧怡然,民风古朴,王少朋一路上都在跟镇上的人家打招呼。“我对家乡有感情,离不开这里,这里的老百姓也需要我,我得干下去。”

王少朋行驶在宽阔的湖面上。